当前控制煤粉水分存在的问题
如果调查国内新型干法线生产熟料所用煤粉的水分含量在1.5%以上,毫不夸张地说,至少会有1/3以上;有的煤粉含水量高达4%,甚至更高。究其原因,这些企业的生产管理者会抱怨进厂原煤含水太多,而且是内水,难以烘干;有的企业甚至将煤粉水分的测试报告内容只限定为外水,否则含水量高得吓人;更有不少管理者担心压低煤粉水分,会导致煤磨出口废气温度过高,容易造成煤磨系统发生爆炸或着火等严重事故,因此控制入磨温度在300℃以内,出磨废气温度在70℃以下。
煤的内在水分指吸附或凝聚在煤颗粒内部毛细孔(<0.1μm)中的水分。在实际测定中指煤样达到空气干燥状态时保留下来的那部分水分。内在水分多少与煤的内表面积有关,内表面积愈大,内在水分愈高。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内表面积不同,变质程度愈浅,内表面积愈大,其内在水分也愈高。的确,内在水在常温下不能失去,但加热到一定温度就能逸出,不论是多大的内水与外水,只要在检验时按规定时间加热到110< span="">℃(按GB212--91规定,当水分大于2%时,还应进行检查性干燥,说明此时检验出的水分含量还可能更多),其不像结晶水那样难以烘干,也就是说,这些水分可以在生产煤粉中烘干出来。
为说明煤粉水分高的严重性,以自然环境温度的液态水(10℃)入窑后,先被加热到100℃,再成为l00℃的蒸汽,然后升至1000℃以上的过热蒸汽,每一步都要消耗大量的热。如果熟料的实物煤耗是150kg/t(热值按22990kJ/kg计算),煤粉中含有1%的水分,即进窑水分是1.5kg,1kg水分要消耗的热大约为376kJ(10℃水升高到100℃水所用热)+2253kJ(100℃水的汽化热)+2508kJ(蒸汽比热取2.09kJ/(kg·℃),按升高1200℃计算)=5137kJ。则1.5kg的水分使吨熟料热耗增加了5137×1.5=7 706kJ,每吨熟料为此多消耗实物煤7706/22 990=0.335kg。如果煤粉中含水量增加3%时,吨熟料实物煤耗增加0.335×3=1.005kg,增加比例为1.005/150=0.67%。按热值为22 990kJ/kg的煤售价为500元/t计算,它将使熟料成本增加0.50元/t。全年生产100万t熟料,就是50万元的损失。如果再考虑这些水分严重影响煤粉燃烧速度,从而改变火焰形状和窑内温度分布,降低熟料产质量,则损失更大。由此看出,通过放宽对煤粉水分控制而求安全的做法不仅不应提倡,而且应当尽快改变。
安全生产固然重要,问题是如何不付出这种代价,却能做到安全生产。
- 燃烧器使用过程中常见问题与维护要点 2025/11/13
- 衡量燃烧器性能优越与否三个关键指标 2025/11/13
- 燃烧器工作原理阐述 2025/11/13
- 燃烧器结构组成及各部位作用 2025/11/13
- 低氮燃烧器配风调整注意事项 2025/11/13
- 低氮煤粉燃烧器:配风调整操作要点与优化方向 2025/11/13
- 低氮燃烧技术核心原理:分级送风,抑制NOx 2025/11/13
- 燃烧反应速度与炉膛温度之间存在指数关系 2025/11/12


